通用設備需求景氣度主要看制造業投資情況,目前制造業投資還處于承壓狀態。①2023年4月,國內PMI 為49.2%,環比下降 2.7 個百分點,低于榮枯水平線,制造業景氣水平回落,主要受市場需求不足和一季度制 造業快速恢復形成較高基數等因素影響。具體來看,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 50.2%和 48.8%,環比分別下降 4.4 和 4.8 個百分點,其中生產指數仍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制造業生產總體保持擴張。②1-3 月國內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長 7.00%,同比下降 8.6 個 pct,反映目前還處于探底中。
從前瞻指標來看,工業企業中長期信貸余額增速呈上行態勢,工業企業利潤摸底,但是原材料價格壓力逐步降低、補庫周期有望開啟,預計后續會反映到制造業企業盈利與投資上。①2023年一季度末,工業企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8.95 萬億元,同比增長31.69%,延續了 2022 年 6 月以來的增速上行態勢。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023年1-3 月累計同比減少21.40%,目前還處于探底過程中。③2023年3月PPI 當月同比下降3.4%,4月CRB工業原料現貨指數和20mm 普通中板鋼材市場價當月同比分別下降 17.97%、16.24%,制造業成本壓力正逐步緩解。④從庫存周期來看,2023年3月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產成品存貨同比增速分別為6.20%、12.00%, 正處于較低位置,預計2023年下半年會逐步迎來補庫周期。 總體上來說,我們判斷通用設備整體景氣拐點將會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顯現,較前次策略報告判斷的時間點有所推遲,雖遲但會到來。
1 機床:看好自主可控進展,期待下游行業復蘇
1.1 2022年報&2023年一季報回顧:受制造業不景氣及 2022Q1 高基數影響,整體利潤下滑
整體利潤下滑;海外、航空航天、新能源是最大驅動力。我們選取 15 家機床整機、數控系統、刀具及注塑機上市公司進行分析。2022 年板塊實現營收318.17億元,同比+4.98%,歸母凈利潤 28.48 億元,同比-4.45%; 2023Q1營收 74.49億元,同比-1.93%,歸母凈利潤 7.01 億元,同比-10.31%,主要受2022年制造業周期下行, 以及 2022Q1 高基數的影響。表現較好的公司中,紐威數控得益于海外銷售拓展,拓斯達、科德數控受益于五軸機床需求增加,此外,產能釋放、新能源車等新興行業亦有一定拉動作用,而下游為模具等行業的國盛智科業績表現較弱。機床刀具企業進行直銷渠道拓展與海外渠道拓展,在制造業較為低迷的情況下均實現銷量的同比增長,且中高端產能不斷釋放,均價總體上行。
向中高端升級趨勢明顯。制造業升級為工業母機提出新的要求:①數控系統是自主可控關鍵環節,華中數控高端產品占比提高,毛利率同比提升3.89pct。②機床整機方面,核心產品量價齊升,如海天精工的龍門/臥加/立加單價分別提升 2.5%/1.5%/5.4%,紐威數控的大型加工中心/立加/臥加單價分別提升 2.1%/14.7%/13.9%;受航空航天等行業的需求拉動,五軸機床高速增長,科德數控 2023Q1 營收同比增長 40.36%,2022年新簽訂單同比增長30%,埃弗米(拓斯達子公司)2022 年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簽單量超160臺,同比增長超 60%,出貨量超130臺,同比增長100%以上。③機床刀具方面,國產刀具正積極替代進口刀具,頭部企業也進行中高端產品的擴產,新增產能均價高于原始產能,未來量價齊升邏輯清晰。
1.2 機床整機:十年周期起點,制造業復蘇、高端化、自主可控為重要推動力
我國機床行業有望迎來新的10年上行周期。數控系統與機床行業的景氣度密切相關,機床的設計壽命往往為 8-10 年,2011-2014 年為金屬切削機床的銷量高峰,平均每年銷售81萬臺,隨后迅速回落,到 2019年僅為41.6萬臺,將近腰斬。若假設機床的壽命為10年,則國內金屬切削機床的保有量于2017 年達到頂峰,為738 萬臺,隨后已連續5年回落,供給格局進一步改善。我們認為,隨著我國制造業的需求不斷增加,代表機床供給的保有量指標(金屬切削機床壽命按照 10 年假設)不斷回落,需求-供給的“剪刀差”不斷拉大;從行業周期性來看,機床行業已走過了 7-9 年的下行期,當前站在十年新周期的起點,有望迎來新的10 年上行周期。
高端化①:制造業升級背景下五軸機床占比逐年提升。得益于航空航天、模具、船舶等行業的發展,同時“首臺套”等自刺激性政策給內資五軸企業帶來紅利,據 MIR 統計,2022年中國市場對五軸機床的需求數量為4415臺,市場規模高達 95.7 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內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整體復合增長率為 15%左右,遠高于金屬切割機床市場的復合增長率。
高端化②:AI 賦能機床制造行業,打開更多應用場景。人工智能技術是人與信息系統的深度融合,更是機床智能系統的“控制核心”。在機床智能系統中人工智能技術體現在智能決策的自主性。如加工工藝的智能推理制訂,加工信息的自主建模與智能分析,加工過程的智能決策、智能控制,加工之后工業大數據累積知識的自我成長學習、智能迭代優化等多個方面。 人工智能技術在機床智能系統中的應用貫穿于整個切削加工過程,包括加工前、加工中、加工后三個部分。 人工智能技術具有代替人工進行感知、分析、推理、決策的優勢,可以大幅度提高機床控制系統的智能水平。
隨著國際局勢持續演變,自主可控的需求愈發迫切。由于西方國家依據“巴統協定”和“瓦森納協定”等出口控制機制限制成員國向中國等國家出口武器裝備和尖端技術產品,西方國家對以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為代表的高端數控機床出口進行了嚴格管制。部分高端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完全無法從國外進口,導致國內重要企業的戰略裝備生產出現“卡脖子”的問題。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大了我國高端機床的進口限制,我國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電子等急需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的軍工行業面臨全面封鎖。
多項工業母機相關基金成立,助力產業發展。近年來,包括產業投資基金、科研類基金等工業母機及數控系統相關的項目陸續成立,引導、助力中高端產品發展,推動中高端數控系統的國產替代。
1.3 數控系統:工業母機大腦,自主可控關鍵環節
數控機床是工業“母機”,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的“大腦”。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工業“母機”,是制造裝備的裝備,一個國家數控機床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工業的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的 “大腦”,是數控機床中技術含量極高的核心部件,一般占數控機床成本20%左右。
數控系統為自給率薄弱環節。機床零部件中機身、鈑金件與傳動系統部件實現了較高的國產化率,但在核心零部件上進口依賴度仍大,尤其是高端數控系統等仍然被國外廠商占據,整體國產化率僅 20%,為零部件國產化率最薄弱的環節。 高端進口、中端爭奪、低端占領是目前國內數控系統的主要格局。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對數控系統按功能、水平分為三類,即經濟型、標準型和高檔型。高檔型數控系統關鍵在于技術水平,產品附加值極高,市場主要由德國西門子占據;標準型數控系統關鍵在于產品可靠性,產品附加值較高、穩定性高,市場主要由日本 發那科占據(日本基本不向中國出口高檔數控系統產品);經濟型數控系統主要取決于產品價格,進入門檻較低, 主要以國產品牌為主,市場競爭激烈。 根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數據,按銷售套數計算,國外品牌總體占有率約 45%,占據了高檔型、標準型數控系統 70%的份額,主要集中在日本發那科、德國西門子等國際龍頭企業,在高檔機床上國產數控系統安裝率不足 10%。
行業突破:航空航天是自主可控關鍵領域,新能源汽車為國產廠商帶來增量機遇。數控系統配套數控機床,最終下游為使用數控機床的制造業企業,按應用領域分主要是汽車、消費電子和國防軍工等。其中,消費電子領域對精度、速度及可靠性有一定要求,但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數控系統及配套國產化率相對較高。汽車領域對數控機床和系統的要求居中,但由于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較高,一般采用國外的數控系統,國產化率較低,新能源汽車帶來新需求,且對于交期要求較高,為國產廠商帶來機會。國防軍工領域技術門檻最高,長期只能購買國外高端數控系統,目前正在實施的國產數控系統在國防軍工領域的示范應用項目,有望推動國產數控系統在軍工領域的應用。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較燃油車加工難度降低,且交期要求高,為國產廠商帶來機遇。新能源汽車有“電機、 電池、電控”三大核心部件,即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電機由上下端蓋和殼體組成,電池成組后也需要殼體保護和金屬散熱系統,而電控組件也需要殼體來保護,因此新能源汽車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金屬殼體加工, 而這正是立加、臥加、數控車床、龍門加工中心等機床的主要應用領域。新能源汽車加工設備的供應鏈與傳統燃油車有所不同,為國內企業帶來機會;同時由于新能源汽車企業對于生產設備的交期及時性要求較高,國內企業更有優勢。
航空航天是自主可控關鍵領域。由于航空航天加工設備大多被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壟斷,受瓦森納協定等條約的限制,我國航空航天裝備制造企業,特別是軍用航空航天裝備制造企業在設備進口方面受到西方國家的嚴格限制,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存在嚴重的技術代差,嚴重影響了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自主可控背景下,有望為國產數控系統提供更多使用場景,在研發、數據積累等方面快速提升,為高端數控系統帶來機遇。
1.4 機床刀具:進口替代空間廣闊,頭部企業邁向中高端
國內刀具市場歐美、日韓占據中高端環節,國產刀具企業在細分領域逐步追趕。目前國內刀具行業的競爭 格局大致可分為四個梯隊:
(1)第一梯隊是歐美刀具企業,定位于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刀具解決方案,在高端定制化刀具領域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2)第二梯隊是日韓刀具企業,在高端制造業的非定制化刀具領域占據大 量市場份額;
(3)第三梯隊是以株洲鉆石、歐科億、華銳精密為代表的國內頭部刀具企業,主要通過差異化的產品策略和價格優勢來挖掘細分市場的份額,并逐步積累自身技術實力對頭部企業形成追趕之勢;
(4)第四梯隊為其他國內刀具企業,規模小數量多,憑借價格優勢面向低端市場為主。 國產刀具性價比優勢逐漸顯現,進口替代加速。
從刀具材料性能的相關指標來看,以華銳精密、歐科億為代表的國內刀具企業的部分產品已接近日本同類產品水平。國產刀具的綜合性能雖與歐美品牌還有一定差距, 但與日韓品牌的差距已不明顯。從刀具的價格角度來看,根據產業鏈信息,國產刀片出廠價在 6-10 元/片,終端售價在 10-18 元/片,而日韓刀片進口價在16-20 元/片,終端售價在 18-22 元/片。國產刀片具有價格優勢,且經銷商加價空間更大,更愿推廣利潤率高的國產品牌。從配套服務上來看,國產刀具的更新速度遠高于日韓產品, 且能根據下游廠商的反饋及時調整工藝參數,在配套服務方面更具優勢。受國產刀具性價比提升疊加疫情等諸多因素影響,進口刀具市場份額自 2015 年起持續下降,2021年已降至 28.93%。
頭部企業積極擴產,邁向中高端,均價將不斷提升。頭部企業擴產品類包含高端數控刀片、金屬陶瓷刀片、 整體刀具等,從高端數控刀片來看,中鎢高新擴產 1000 萬片產能面向航空航天、汽車零部件加工領域,歐科億、 華銳精密 IPO 募投項目中的高端數控刀片均價也高于其目前均價;另外,金屬陶瓷刀片、整體刀具也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均價大幅高于數控刀片,隨著產品結構不斷高端化,頭部企業均價未來也將不斷提升。
2 工控:驅控層關系工業安全,進口替代加速
2.1 工控是工業自動化設備的核心零部件
工業自動化是指機器設備或生產過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預的情況下,按預期的目標實現自動測量、操縱等信息處理和過程控制的統稱。工業自動化行業由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產品(以下簡稱工控產品)和機電類產品構成,其中工控產品是核心零部件,產品主要分為信息類、控制類、驅動類、執行類與傳感類五個層面,機電類產品為集成部分或全部前述產品后形成的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如通用類的工業機器人、機床,非通用的 3C 設備、光伏設備、鋰電池設備等。 驅控是工控產品的核心,是工業自動化設備核心中的核心。工控產品五個層面中,①信息層是在制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執行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功能的軟件,如 MES、PLM 等;②控制層主要 用于控制生產制造過程的溫度、壓力、流量、物位等變量或物體位置、傾斜、旋轉等參數,如 PLC、HMI 等; ③驅動類和④執行類產品則根據控制端發出的具體指令驅動終端設備執行相關動作,如伺服系統、變頻器、異步電機等;⑤傳感類產品主要負責感應、測量、反饋內外部信息并傳輸相關信號,如視覺相機、傳感器、編碼 器等。其中,驅控層由于一般涉及核心工藝,在整個工業自動化體系中處于核心中的核心。
2.2 工控市場規模增速放緩,國產化率持續提升
工控市場總體處于持續上升態勢,2022 年受制造業投資低迷影響增速有所下滑。根據 MIR 睿工業的研究, 伴隨著我國制造業產業升級和招工難、招工貴的情況持續,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工的需求將繼續增長,2016-2022年,我國工控整體市場規模由 2055 億元增長至 2964 億元,整體處于上升通道。 工控下游可分為 OEM 型和項目型,其中 OEM 型市場是批量化供應,主要針對設備制造,在工控整體市場規模中占比接近 40%,代表性下游行業包括機床、3C 電子、電梯、紡織等;項目型市場是指工程整體自動化系統的設計和實施,在工控整體市場規模中占比接近 60%,代表性下游行業包括市政及公共設施、化工、電力、 石化。2022 年以來,不同類型的工控市場規模增速均呈承壓。具體來看,OEM 型和項目型工控市場規模 2023Q1 分別為 264.81、483.31 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6.62%、+1.29%;項目型工控市場自 2022Q1 開始增速持續高于 OEM 型,主要由于:①國際政治局勢推動了國家能源儲備計劃的落實;②全球大宗原材料過去兩年供應緊張, 供給端有擴張需求。
2.3 2022 年年報&2023Q1 業績分析:營收增速短期承壓,靜待 2023H2 景氣度反轉
我們選取匯川技術、宏發股份、中控技術、英威騰、海得控制、科力爾、振邦智能、信捷電氣、合康新能、 雷賽智能、偉創電氣、步科股份、藍海華騰這 13 家工控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對 2022 年及 2023Q1 工控板塊經營情況進行分析,其中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分析均使用整體法。 2022 年收入受下游結構性機會影響仍保持較快增長,2023Q1 收入增速放緩:1)2022 年,工控板塊實現收入合計 563.83 億元,同比增長 21.75%,在制造業景氣度較弱的背景下實現收入較快增長,主要得益于國產頭部公司通過保供保交付、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積極布局新能源行業、推進多產品綜合解決方案的優勢,抓住了外資供應不足的機會,實現收入快速增長。2)2023Q1工控板塊實現營收 130.73 億元,同比增長11.60%,增速放緩主要由于 2023Q1 消費和出口下降導致制造業景氣度降低,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1-3 月累計同比增速 7.0%,同比下降 8.6 個 pct。
2022 年盈利能力承壓,2023Q1 凈利率基本穩定:1)2022年,工控板塊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 33.11%、13.85%, 同比分別下滑 0.98、0.58 個pct,盈利能力下滑主要由于:①芯片供應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②部分企業在光伏、鋰電領域快速拓展,而這些新能源行業設備商市場集中度較高,因此工控產品售價承壓。2)2023Q1 工控板塊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 33.19%、11.42%,同比分別增長 0.00、0.07 個 pct,盈利能力能夠穩定主要由于部分公司產品結構調整和非經常性損益,其中匯川技術毛利率因為通用自動化產品占比上升而提升,英威騰和偉 創電氣由于海外變頻器收入占比提升而實現毛利率提升。
3 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創新高,AI+人形機器人有望重塑行業格局
3.1 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創新高,靜待 2023H2 景氣度反轉
(1)工業機器人銷量 2023Q1 整體銷量短期承壓,但是國產化率創新高
近年來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快速增長。根據 MIR 睿工業公布的數據,2022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 28.30 萬臺,同比增長 10.4%,實現穩定增長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車、鋰電、光伏、醫療等新興行業需求較為旺盛。 2023Q1 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 6.58 萬臺,同比下滑 3.26%,銷量承壓主要由于新能源車整車及零部件、 鋰電池領域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放緩。
工業機器人本體國產化率持續提升。國內多關節機器人市場存在三類競爭者:第一類,“四大家族”, 產品技術、性能優勢明顯,市占率約為 40%,其產品多應用于汽車、3C 行業等高端應用領域。第二類, 川崎、那智不二越、電裝等外資二線品牌,產品性能、價格介于四大家族和國產品牌之間,市占率約為 20%。 第三類,國產品牌,過去市占率普遍較小,但近年來明顯提升。 2023Q1,根據 MIR 睿工業披露的數據,內資工業機器人占比達到 40.80%, 創歷史新高,主要由于: ①內資機器人龍頭企業在鋰電、光伏、汽車零部件等領域加速搶占市場份額,在整車領域也開始滲透;② 內資工業機器人價格策略更加靈活,較外資品牌導入門檻優勢明顯。
(2)2022年年報&2023Q1業績分析:營收增速短期承壓,靜待 2023H2 景氣度反轉
我們選取以下工業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廠商作為研究對象,對工業機器人板塊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包括新時達、機器人、拓斯達、埃斯頓、哈工智能、埃夫特、瑞松科技、江蘇北人、綠的諧波、信邦智能(備注:雖然匯川技術工業機器人銷量已經達到 1.46 萬臺,但是因其總收入規模達到 230.08 億元,來自機器人板塊的收入貢獻僅 2.44%,因此暫不納入工業機器人板塊分析)。
2022 年工業機器人板塊成長性分析。2022 年工業機器人板塊營收合計 214.27 億元,同比增長11.46%,增速較 2021 年減少 3.32 個 pct,增速放緩主要由于制造業景氣度偏弱,其中新時達收入下滑 27.37%,主要由于機器人子公司眾為興產銷量出現了較大的波動。歸母凈利潤合計-14.13 億元,同比+105.05%; 其中, 哈工智能 2022 年歸母凈利潤為-5.88 億元,同比下滑10405.49%,主要由于:①傳統汽車行業產線投資不及預期;②公司部分客戶的回款時間拉長,部分客戶經營和回款出現風險,導致報告期內公司計提的應收款項減值達到 0.91 億 元,同比增長79.11%;③部分參股公司因市場經營層面暫未有明顯突破,經營風險有所上升,因此根據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收益為-0.94 億元,同比-426.90%。剔除機器人與哈工智能后,2021 年工業機器人板塊企業實現歸母凈利潤-7.78 億元,降幅縮窄至-8.89%。
2023Q1工業機器人板塊成長性分析。2023Q1工業機器人板塊營收合計47.14 億元,同比增長14.18%,實現較快增長。實現歸母凈利潤 1.54 億元,同比上升376.93%,主要由于江蘇北人、機器人、哈工智能等公司系統集成項目驗收增加。
2023Q1工業機器人板塊盈利能力分析。2023Q1 工業機器人板塊毛利率 20.76%,同比下滑1.14pct;凈利率 3.28%,同比上升 2.49pct,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原材料價格影響效果持續,凈利率有所增加主要由于新時達轉讓眾為興股權,Q1 非經常性損益達到 1.34 億元。
2.2 AI 賦能機器人,應用空間進一步拓展
AI 的快速迭代,我們認為將賦能機器人更加柔性,拓展應用領域: ①工業機器人應用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從使用成本來看,在傳統制造業中,改變生產任務需要重新編寫系統代碼,還需要調試檢驗代碼的正確性,人力和時間成本較高。利用多模態大模型對特定任務中的物體識別、 機械臂控制進行學習,從而使得機械臂可以很好的完成分揀、裝配等常規流水線任務,使用者只需要說出清晰的指令,系統將自動完成程序錄入,快速進入新的任務狀態。從成本進一步控制能力來看,多模態大模型推理能力強、準確度高,訓練過程人力成本低,采用“無監督預訓練”(亦稱“自監督學習”)模式可以讓大模型在海量數據中自行學習,無需人類干預,讓模型快速地在訓練中成長。隨著 AI 計算能力逐步增強,人與機器之間實現柔性協作能力有望實現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模式和協作方式將經歷重大的系統性變革。
②家用服務機器人使用體驗將大幅提升:一方面,結合多模態數據感知,家用服務機器人將能夠理解用戶的語言指令,匹配語言指令做出規劃和執行。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的清潔、物體識別抓取等功能外,陪伴也將是一項重要能力,通過語音、圖片的輸入,家用服務機器人可以對用戶當前情感狀態進行預測,并匹配情感狀態使用不同輸出模型。
③配送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加快:首先,配送機器人擁有傳感器、人工智能和地圖系統,可以獲得周圍環境和具體位置信息,利用多模態模型,配送機器人可以完成 OCR 任務、獲得目的地信息,從而進行分揀及相關路徑規劃。其次,在配送過程中,機器人獲取的圖像也將與目的地具體信息進行匹配,準確定位到小區、樓棟、單元,甚至到樓層和住戶。
2.3 人形機器人發展將產生兩大深遠影響
影響一:供應鏈成本大幅下降。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預計在 2025-2027 年左右面向消費者進行交付,該人形機器人具備 40 個執行器,量產后價格將低至 2 萬美元(14.3 萬元人民幣),售價/關節數量僅為 0.36 萬元/個。目前,六軸工業機器人在僅擁有 6 個關節的情況下,均價超過 10 萬元人民幣,售價/關節數量超過 1.67 萬元/個。自從 1959 年,世界第一臺工業機器人誕生以來,經過 60 多年的發展,工業機器人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大大限制了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拓展,根據 IFR2021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僅 51.7 萬臺。預計特斯拉機器人 量產后,機器人零部件成本將大幅降低,工業機器人也將持續受益。
影響二: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搭載了 DOJO 超級計算機平臺的芯片,并配合自動駕駛 技術以及提供算力的 FSD 硬件。其中,DOJO 是特斯拉自研的超級計算機平臺,可利用特斯拉車輛在道路行駛 中收集的海量視頻數據,完成無人監督的數據標注和訓練。DOJO ExaPOD 集成了 1120 個訓練模塊,內置 3000 個 D1 芯片,擁有 100 萬個訓練節點。FSD(full self drive)是原本特斯拉電動車的輔助駕駛技術,可以幫助人形機器人實現更好的路徑規劃。AI 多模態大模型帶來的語言-視覺-執行機器人系統能夠處理多種結構、內容的 數據,將語音或者文本類型輸入的自然語言指令并進行拆解分布執行,針對外界環境快速做出響應高效執行;多模態大模型還可以讓人形機器人感知周圍的環境,并隨時用語言進行描述,例如導盲機器人使用多模態大模型帶來的“語言-視覺-執行”機器人系統,可發出“前方十米有一條馬路”、“向前走五米后到達電梯”等指令, 將為盲人群體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人形機器人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對其運動精度與算法準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多模態大模型而言,可 以通過模型參數量增大和訓練數據量增大等方法來進一步提升模型效果。從 GPT-1 到 GPT-3,模型的參數量從 1.1 億個增長到了 1750 億個,而 PaLM-E 已經達到 5620 億個參數,目前還未看到參數量與數據量增長對模型 效果提升的瓶頸。在未來關于 AI 通用大模型的研究會持續進展,參數量與數據量會持續增長直至達到瓶頸,多模態大模型也將隨之更加智能精確。此外多模態大模型通過采用自監督訓練方式使得數據收集變得簡單,不需 要額外進行人工標注,從而在訓練數據量增大的同時能夠節省人力成本,提高訓練效率。
4 激光:否極泰來,通用激光率先回暖
4.1 2022 年報&2023 一季報回顧:2023Q1 不同下游景氣度分化,高功率切割增速較快
2022年:下游需求疲軟,收入與利潤承壓。選取 8 家代表性激光板塊公司, 2022年整體營業收入同比-7.3%, 整體歸母凈利潤同比-17.1%。激光產業終端需求主要來自于消費電子行業、通用制造業、鋰電行業以及泛半導體行業,其中占比較高的消費電子以及通用制造業在 2022 年需求疲軟,對激光板塊需求造成較大影響,進而導 致相關企業業績負增長。 2023Q1:不同下游的激光板塊公司分化明顯,通用激光率先回暖。2023Q1 激光板塊整體營業收入同比 -17.1%,整體歸母凈利潤同比-27.9%。其中下游行業占比不同的企業分化明顯:1)通用激光率先回暖:下游通用制造占比較高的柏楚電子、銳科激光、維宏股份在 2023Q1 均實現收入同比正增長,主要系通用制造領域應 用的激光技術持續滲透,中低功率段激光加工需求先于整體通用制造回暖,高功率激光加工加速滲透、需求增速較快,海外激光需求明顯改善。2)消費電子仍需求疲軟:下游泛消費電子占比較高的大族激光、杰普特、德龍激光、英諾激光、金橙子在 2023Q1 整體業績不佳,主要系消費電子行業景氣度仍較低,其中杰普特依靠拓展新能源業務實現正增長。
4.2 激光器已開啟供給端出清,需求有所好轉
多年價格戰致使激光器廠商利潤率持續下滑。2018 年起,光纖激光器價格持續下降,銳科等國內激光器廠商毛凈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幅下滑。在 2020 年疫情后供不應求的背景下,價格戰有所趨緩,銳科毛利率在 2021Q1 一度大幅修復,但 2021Q3 以來,通用設備投資下行,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銳科毛利率再次走低,2022Q2 降至低點 11%。 2022 下半年光纖激光器價格戰有所趨緩,供給端出清已開啟。產業鏈價格戰發展至今,眾多企業已面臨經營困境。激光設備環節,據 2022 年中國激光科技創新產業大會,2022 年超兩成的激光切割設備廠商虧損或倒閉;激光器環節,部分企業已開始收縮虧損的鈑金切割連續光纖激光器業務,體現出產業鏈供給端已逐步開啟出清。龍頭企業銳科激光的毛凈利率于2022Q2 降至冰點后,持續調整產品結構、優化成本控制,此后盈利能 力逐季度改善。
從需求端看,激光技術持續替代傳統加工技術,中低功率需求已先于整體制造業回暖,高功率、海外市場增長明顯,后續期待通用制造投資進一步回暖。1)國內市場:據銳科激光披露的投資者交流活動記錄表,一季 度激光下游需求在春節后逐步回暖,其中高功率產品需求旺盛,銳科激光的萬瓦以上高功率產品銷售臺數同比實現約 200%增長,部分明星連續產品已開始出現缺貨情況。我們判斷,2023 年以來,由于激光自身具備的成長屬性,激光下游需求先于整體制造業回暖,且在鋼構、船舶等厚板加工領域替代等離子的速度加快,驅動高功率激光相關產品需求高增。2)海外市場:2023 年以來海外市場對國產激光設備的需求較為旺盛,中低功率方面主要系東南亞地區驅動,激光切割技術持續替代等離子切割等傳統加工技術,高功率方面需求地區較為分散,主要系重工領域需求旺盛。展望 2023 年全年,期待國內制造業復蘇進一步驅動激光產品需求增長。
5 儀器儀表:萬億市場空間,電測儀器高端化趨勢明顯
5.1 產業鏈:儀器儀表產業上游主要為五金、傳感器廠商,下游應用于工業、電子等各領域
儀器儀表行業上游主要有五金廠商、傳感器廠商、LED 廠商、電子元器件廠商、電子材料廠商等。行業中游主要為科學儀器、醫療儀器、電測儀器、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服務商。行業下游主要包括建筑測繪、石油化工、軌道交通、通信、環境監測、消費電子等不同領域的相關企業。
5.2 整體空間:2022 年中國儀器儀表企業收入達 9035 億元,利潤總額首次突破 1000 億
從收入端(市場規模)來看,2022 年儀器儀表行業市場規模達 9835.4 億元,同比增長 8.06%。從市場規模來看,2012-2022 年,國內儀器儀表行業市場規模 CAGR 為 4.18%,其中 2022 年同比增長 8.06%,延續了過去 2 年的正增長。從利潤端來看,2022 年主要企業利潤達 1017.6 億元,同比增長 6.33%。2012-2022 年,國內儀器儀表主要企業利潤總額 CAGR 達 6.49%;2022 年利潤總額首次突破 1000 億元,創歷史新高。
5.3 電子測量儀器:2025 年全球市場規模超千億,高端化趨勢明顯
全球市場:增速較為平穩,2025年市場規模超千億。受益于全球經濟的增長、工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全球電子測量儀器市場規模保持持續上升的增長勢態。據 Frost & Sullivan 數據,預計 2017-2022 年全球電子測量儀器市場 CAGR 為 5.3%,預計 2022 年同比增長 5.46%至 951.40 億元。預計 2023-2025 年三年 CAGR 為 5.74%, 并于 2025 年市場空間達到 1124.76 億元。 中國市場:增速快于全球,全球占比提升。受益于中國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下游新產業的快速發展,2017-2022 年中國電子測量儀器市場 CAGR 為 10.90%,顯著快于全球,并于 2022 年達到 346.73 億元,約占全球市場的比 重約三分之一。預計 2023-2025 年三年 CAGR 為 6.84%,并于 2025 年市場空間達到 422.88 億元,全球占比或 達到 37.6%,呈逐年穩步提升趨勢。
6 檢測服務:朝陽行業穩健增長,優選龍頭強者恒強
6.1 業績回顧:2023Q1 業績加速增長,盈利能力顯著修復
檢測服務板塊業績整體穩健增長。我們以 15 家檢測服務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對檢測服務板塊的業績表現進 行回顧。2022 年檢測服務板塊實現營收 262.35 億元,同比增長 14.14%,歸母凈利潤 34.38 億元,同比增長 5.79%; 2023Q1 實現營收 54.58 億元,同比增長 18.93%,歸母凈利潤 4.44 億元,同比增長 35.72%。整體上檢測服務板 塊的收入和利潤規模保持相對穩健增長,2023Q1 業績增速顯著提升。 外界經營環境波動導致 2022 年盈利能力下滑,2023Q1 實現快速修復。2022 年外部環境承壓,檢測服務板 塊收入穩健增長,體現出行業的經營韌性;但是由于檢測業務在人員外出采樣、跨地區實驗室協作等方面受到影響,實驗室產能利用率受限,對于毛、凈利率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利潤增速低于收入增速。2023Q1 頭部企業接單情況回暖,產能利用率提升,盈利能力顯著好轉,蘇試試驗、廣電計量、譜尼測試等頭部企業 Q1 業績 均超出我們預期,經營質量不斷提升。
6.2 發展展望:朝陽行業長期發展向好,檢測龍頭強者恒強
檢測服務行業發展趨勢長期向好。檢驗檢測貫穿在企業采購、生產、銷售、物流過程中,為現代分工經營提供信任背書。隨著企業產品升級、新產品、新行業的出現,檢測服務的需求能夠隨著產業升級保持較高增速。 考慮中國目前正處于制造業升級階段,且強制性檢測領域不斷放開的趨勢明顯,整個行業增速可期,為朝陽行業。2021 年我國檢測服務行業收入為 4090.22 億元,同比增長 14.1%;檢測機構數量為 51949 家,同比增長 6.2%。 中國檢驗檢測行業年復合增長速度始終保持在 10%-15%,約為 GDP 增速的 2 倍,長期韌性凸顯。2023 年我國經濟增長有望提速,相應的檢測服務需求將持續釋放,檢測服務企業業績增長或將提速。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以統籌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全面提高我國質量總體水平。政策支持下檢測服務行業有望迎來發展機遇,我們認為:①檢驗檢測作為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在質量強國中具有重要意義,檢測服務在國民經濟建設中重要程度將得到提高,有望獲得國家政策的支持,市場化、產業化更加成熟。②隨著質量治理體系和質量標準更加完善,檢測需求將不斷增加,檢測服務行業空間將逐步打開。③在政策推動下行業內部資源或將進一步整合,集中度提高,利好檢測服務龍頭企業。
7 機器視覺:3C 及新能源為主要驅動因素,看好 AI 變革下應用場景開拓
7.1 2022 年報&2023 一季報回顧:行業穩健增長,股份支付影響利潤釋放
整體收入穩健增長,股份支付影響利潤釋放。我們選取 4 家代表性機器視覺公司,2022 年機器視覺板塊整體營業收入同比+19.32%,整體歸母凈利潤同比+11.82%;2023Q1 整體營業收入同比+8.88%,整體歸母凈利潤 同比+73.96%。從行業占比來看,3C 仍是機器視覺行業的最大下游,2022 年來自 3C 行業的營收占比分別為奧普特(56%)、凌云光(占機器視覺業務的 38.84%)、天準科技(50%)、矩子科技(主要下游為 PCB,終端觸及 3C 為主);新能源行業增速更快,如奧普特針對 C 公司開發的鋰電檢測生產線,天準科技的光伏硅片分選機, 凌云光的鋰電池隔膜檢測設備等。作為高科技企業,四家公司均有大量的股份支付費用產生,影響利潤釋放。
7.2 3C 及新能源仍為主要下游,人工智能蓬勃發展打開應用空間
預計至 2025 年機器視覺行業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 1200 億元。隨著工業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視覺 在工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從全球市場來看,Markets and Markets 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機器視覺市場規模約為 804 億元,同比增長 12.15%。GGII 預計至 2025 年該市場規模將超過 1200 億元。2022 年至 2025 年復合增 長率約為 13%。 隨著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國轉移,中國已成為國際機器視覺廠商的重要目標市場。國內 3C 電子、新能源、 快遞物流等行業的蓬勃發展拉動了相關企業的擴產需求,機器視覺需求增長明顯。GGII 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 機器視覺市場規模 138.16 億元(該數據未包含自動化集成設備規模),同比增長 46.79%。其中,2D 視覺市場規 模約為 126.65 億元,3D 視覺市場約為 11.51 億元。根據 GGII 預測,至 2025 年我國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將達到 349 億元,其中,2D 視覺市場規模將超過 291 億元,3D 視覺市場規模將超過 57 億元。
8 工具五金:期待三季度下游去庫存后的業績改善
8.1 2022&2023Q1 總結:下游去庫存延續,期待下半年鋰電 OPE 產品放量
下游去庫存延續需求整體偏弱,細分賽道商用鋰電 OPE 有望貢獻業績增量。2022年工具五金行業重點公司實現營收及凈利潤合計分別為 1145.97、89.65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10.50%、6.43%;2023Q1 工具五金行業重點公司實現營收及凈利潤合計分別為 24.03、1.55 億元,同比分別下降 12.38%、36.83%。2023 年工具五金行業下游整體需求偏弱,宏觀環境反復變化和國際摩擦不斷加劇,面對物流運力緊張、人力成本上漲、原材料及海運價格大幅變化等形勢影響下,工具五金行業整體增速較慢,同時在 2023Q1 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以電動工具為例,行業整體去庫存進展慢于預期,Q2 并未呈現出明顯改觀,預計在 Q3 客戶去庫存情況改善后,電動工具行業有望修復。此外,隨著電動機技術對內燃機技術的逐步超越,新能源園林機械的優勢更加明顯,OPE 行業油改電趨勢持續,泉峰控股、格力博等 OPE 廠商將于 2023 年下半年推出商用鋰電 OPE 產品,有望在 2023 年行業增長相對較弱的情況下貢獻業績增量。